從16歲開始做「土水」的新竹縣竹東鎮民傅明光,在文化部今年7月舉辦的「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」授證典禮中,以土水修造技術(瓦作)的傑出,獲選人間國寶「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」,也是傳統屋頂瓦作首次為文化部認可為重要技術,邱縣長今(2)天頒發表揚狀,表達對致力保存傳統技術的藝師崇高的敬意。
邱縣長今天在頒獎表揚傅明光時指出,傅是傳統建築的專家,從小就刻苦學習土水技術,能夠在傳統工藝中堅持61年,令人十分敬佩,也希望這項技藝可以獲得傳承,為古蹟的修復繼續努力。
現在77歲的傅明光,從小跟著父親在農田中耕作,也曾到磚窯廠打工賺錢,16歲拜客家傳統師傅林阿坤學習土水,20歲正式出師,是少數精通客家傳統建築老師傅,作品保存客家建築傳統風格,也熟悉日式之土水、厝頂、作脊等,曾參與三合院,四合院、宮廟、家祠等修復,技藝精良,作工細緻。
新竹縣的古蹟修復工作正在進行,且已有相當成果,其中總少不了傅明光熟悉的身影,他說古蹟修復沒有難易的差別,一座古建築需要什麼元素,在累積61年的經驗和設計圖下,都可以達到一定的水準,只是這一行的甘苦很難向外人道,他願意授徒傳承這項工藝,可是真正想學的人不多。
「別人做防水,他不做防水,而是考量房子的呼吸,整體的排水和通風」,被為「客家傳統建築活的教科書」的傅明光說,他與其他匠師最大差異在於此,他強調「瓦作」技術,也是老祖先的觀念,和現代綠建築觀念完全吻合。雖然他不擅長雕樑畫棟,但也習得彩繪技術,年事漸高,但只要體力可以,他願意繼續做下去。
文化部文資局於7月2日舉辦105年「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」授證典禮。本次授證的人間國寶共10位,5位「重要傳統藝術」,5位「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」。其中來自新竹竹東的傅明光師傅,1939年出生,以土水修造技術(瓦作)技術傑出,榮列授證者,也是傳統屋頂瓦作首次為文化部認可為重要技術。傅明光師傅曾參與本縣金廣福公館、姜氏家廟、大山背樂善堂等多處古蹟修復工程。
新聞資料來源: 縣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科
聯絡人: 江筱慧 電話:5510201#603
新聞撰稿人:陳志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