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竹縣政府委託明新科技大學,進行內政部營建署海岸環境調查計畫,從101年11月展開調查,陸續在新豐海邊發現綿延1.5公里、分布面積達5公頃之多的藻礁,另在羊寮溪南邊海岸線也發現4座早期捕魚設施「石滬」。珍貴生態資源及台灣先民智慧漁作方式,成為新豐海濱觀光新景點。
海岸調查計劃初步發現,新豐藻礁主要分布在坡頭漁港南岸潮間帶,受潮水與沙灘、礫灘三者間移動變化影響,觀測時常遭漂砂、石礫覆蓋,經過1年多觀測,藻礁綿延面積最大有5公頃,狀況良好。
明新科大調查團隊李鎮宇老師指出,有別於珊瑚礁由動物造礁,速率快,藻礁則是由植物造礁,每年層層累積,速率很慢,約10年才能生長1公分,相當珍貴,經過數千年累積而成的藻礁,在生態系上扮演重要角色,發育過程也是台灣西部海岸變遷的證據之一。
調查團隊除發現藻礁外,也在桃、竹交界的羊寮溪南邊海岸處,發現4座人工設施「石滬」,還留有6成完整性。早期漁民運用智慧,在潮間帶使用海邊石礫堆砌成「石滬」,利用海水漲、退潮升降原理,讓魚困於滬內,漁民就可甕中捉「魚」,為最天然的捕魚網。
李老師指出,石滬上密密麻麻附著的牡蠣,成「天然水泥」鞏固「捕魚網」,隨著時代發展及環境影響改變下,石滬已不是最主要的捕魚方式,反成漁民業餘活動及觀光新亮點。
縣長邱鏡淳在今天(7日)主管會報中得知後表示,珍貴大自然產物藻礁與先民漁作設施「石滬」都亟需保存,相關單位全力配合海岸調查計畫,未來兩者皆可進一步結合新豐紅樹林溼地生態區,發展生態旅遊,活絡地方觀光。
新聞資料來源:農業處、明新科大李鎮宇老師
編輯撰稿:方惠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