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短暫雨
氣溫
降雨:
AQI
芎林下山武獅 後繼有人 「下山、打獅」紀錄片出爐
  • 發布日期:100-01-27

芎林下山武獅 後繼有人  「下山、打獅」紀錄片出爐  新年到,武獅好采頭!中斷30幾年的芎林下山武獅,在新竹縣客家武獅協會張健鋖團長的領頭下,已有孫兒輩加入行列。由曾吉賢老師率領的社區影像紀錄培力團隊,歷經97至99年的長期深耕陪伴,將武獅團的種種故事都拍進了《下山.打獅》紀錄片,1月27日上午在新竹縣縣史館發表,縣長邱鏡淳看了內心倍極感動,深慶文化往下紮根。邱縣長表示,未來縣內進行地重劃或市地重劃時,將要求保留地方產業、文化特色,讓文化能夠落地生根!
  客家獅陣早期為客家人練武強身的一種武術團體,展演過程中鉤、鐮、刀等武器不離手,因此客家獅團稱「武」獅團,而非 「舞」獅團。芎林鄉下山武獅最早可追溯至民國34年,鄉內有張、鄭、田、黃四家獅團,目前僅存張、鄭兩家獅團。張健鋖兒時跟著叔叔學習客家武獅,現在就讀小學的孫子張昱瑋和孫女張筠茹都加入獅團行列。他感謝縣府文化局曾吉賢老師對客家武獅的重視,《下山.打獅》紀錄片出爐是這輩子最高興的一天,張強調「比結緍那天還高興!」。
  張健鋖向邱縣長說明客家獅頭是開口獅,四方的口型象徵嘴大吃四方,武獅時必咬草席,因為客家人四處遷徙,累了就可舖下席子休息。他還說,客家獅頭畫有八卦、中有太極,是少數可開廟門的獅。
  文化局表示,《下山.打獅》紀錄片片中長者團員最真實動人的表情,都是經過充份的田野調查與感情基礎,才能補捉到的。影片將在「新竹縣政宅急便MOD」播出,而團隊另外用心製作的《下山。我們的客家獅─下山文化導覽手冊》,全書內容也結合當代數位科技潮流,以電子書形式同步於網路呈現,促進文化資源流通率與便利性。
  張健鋖表示,客家獅過去只給家族學習,現在開放給大家學習,每週一、三、五晚上他都會免費教學,希望這項文化能夠傳承下去。
  除了芎林客家獅展現的傲人風采,新竹縣幅員遼闊,社區營造成果也非常多樣精彩,99年度更隨著時代演進,有了結合科技與人文的數位化新風貌,如以聲音藝術為概念,遠赴五峰鄉桃山國小錄製的《聽見桃山─泰雅音樂、口語、環境聲音專輯》,專輯將原住民木琴、口簧琴與天籟美聲,巧妙融入自然聲響中,而在北埔南外社區錄製的《南坑-千段崎聲音之旅》,則呈現傳統文化逸事、客家北管山歌與自然原音等,聽完有如欣賞了一場由聲音主演的紀錄片,讓人以傾聽的方式,對環境與生活的美學有了全新的體悟。#

新聞稿聯絡人─范瑞耘
聯絡電話─5532220轉3912
手機─0972132519